多品種、多層次種植水生植物是水體生態修復的關鍵
水生植物具有生長快的特點,能大量吸收水體中的營養物質,為水中營養物質提供了輸出渠道;水生植物能提高水體溶解氧,為其他物種提供或改善生存條件;水生植物能提高水體透明度,改善景觀;同時水生植物對藻類具有克制作用,可以抑制藻類的生長,起到改善水質的作用;水生植物除了直接吸收、固定、分解污染物外,還通過對土壤中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調控來進行環境的修復。水生植物分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生態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物理作用大型水生植物的根系對顆粒氮磷的吸附、截留和淀積作用;漂浮植物的根系成為水中有益微生物的載體,能截留細菌、有機物等懸浮物,同時減少沉積物中磷的釋放。化學作用許多水生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促進嗜磷細菌、嗜氮細菌的生長,從而間接提高水體自凈速率。此外,水生植物還可以把氧氣輸送到沉積物中,使底泥中形成氧化態的微環境,促進底泥中有機物及礦物質的降解。
生物作用大型水生植物對營養物質吸收和利用能力強,與藻類競爭,以抑制藻類的生長。有些植物的根,如鳳眼蓮、水花生、水浮蓮、寬葉香蒲等,能分泌出一種克藻物質,使浮游植物的密度和葉綠素下降,對水體中藻類的繁殖具有明顯的克制作用。協同作用植物的根為微生物的附著、生長、繁殖提供了場所,而且還能分泌出一些有機物,促進微生物的新陳代謝,與微生物友好共存,使水體能夠處于良性循環的狀態。在實際應用中,水生植物能否發揮其凈化及應用潛力,關鍵在于植物種類的選擇和植物群落的搭配。
一是必須根據不同植物的生長特點進行合理搭配,使水生植物的覆蓋率始終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因為水體中的大型水生植物和藻類生長于同一個生態空間,二者在光照、營養鹽等方面存在著激烈的生態競爭,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只有一定的覆蓋率才能保證水生植物的競爭優勢,從而抑止藻類的生長。例如,菹草對水體和底泥中的N、P、Zn、Cu、As等有較強的吸收、富集作用,當菹草保持覆蓋度為50%時,生物量大,凈化效率也大。
二是在水生植物群落恢復后,必須應用生態系統穩定化管理技術進行維護管理。水生植物死亡后,其分解腐敗過程將嚴重影響水質,因此,必須進行收割管理。水生植物大量吸收水體中的N、P等營養物質,通過除草的方法可將河內的物質與能量有效輸出。
水生植物在水體修復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七點。一是吸收營養物質,參與碳、氮、磷等物質循環。二是吸收CO2,釋放氧氣。三是作為水體中的初級生產者,為植食性動物提供食物。四是為水生動物提供棲息場所、產卵場所及避難所。五是防止水流失,涵養水源。六是抑制藻類生長,防止沉積物再懸浮,提高水體透明度。七是美化環境。
投放魚、螺、貝類等水產品是生態修復重要一環
魚類和其他許多水生生物都是天然水域中生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食物網絡關系與物能流動,轉化氮磷等營養性物質,是水體生物自凈的基礎。鰱魚屬中上層魚,春、夏、秋三季,絕大多數時間在水域的中上層游動覓食,冬季則潛至深水越冬,屬于典型的濾食性魚類。鰱魚終生以浮游生物為食,在魚苗階段主要吃浮游動物,長到長達1.5厘米以上時,逐漸轉為吃浮游植物,并喜歡吃其他動物的糞便,對酸味食物很感興趣,對糟食也很有胃口,鰱魚的餌料及攝食有明顯的季節性。春秋兩季除浮游生物外,還大量吃腐屑類餌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攝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動,適宜在肥水中放養,食欲與水溫成正比。鰱魚喜高溫,*適宜的水溫為23℃——32℃,夏季鰱魚的食欲*為旺盛。
鳙魚主要以大型浮游生物及水體中的腐殖質為食,因此在河里放養,可以攝食大量的有機肥培養的大型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及腐殖質。浮游生物主要是個體大于50微米的直鏈硅藻、甲藻、隱藻、大型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種類,正好是鳙魚的濾食對象。
鰱魚、鳙魚對浮游生物的高強度攝食使浮游生物總生物量和藍藻生物量明顯下降。螺、貝類的食物來源廣泛,包括藻類、無機物質、有機碎屑、搖蚊幼蟲、水生植物及動物性食物等,其中以有機碎屑和藻類為主要食物。螺、貝類作為刮食者,是食物鏈上的基本環節,在水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加速腐屑分解,調節泥水界面的物質交換,而且可以直接吸收溶解的營養物質,從而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螺螄、河蚌不僅能直接吸收水中的有機質,其分泌的黏液還是一種優良的絮凝劑。在中營養和富營養湖泊內,通過增加螺、貝類放養量,補充底棲動物資源數量,增加系統穩定性,促進物質循環,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在該模式中,不養草魚是為了保護水草,放養食碎屑性的魚類和底棲動物是為了清潔底層積累的殘渣,其中較關鍵的措施是增加放養小型肉食性魚類,如塘鱧魚、黃顙魚等,這些小型肉食性魚類可以捕食大量的小型野雜魚,這樣就增加了浮游動物的數量,降低了藻類生物量,達到恢復水質的作用。
應用生物修復技術凈化水質
一個良好水體的微生物環境需要經歷積累、成長、成熟的過程。在水質惡化的條件下,水體的微生物環境被打破,所以,要人為向水體投加微生態制劑,以盡快形成良好的微生物環境。應根據不同水體中各種污染物質和微生物的分布情況,有針對性的選擇多種微生物配比搭配進行投放,特別是在高溫季節。常用的微生態制劑有光合細菌、硝化細菌、雙歧桿菌、乳酸菌等。
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有三大功能
改良水質微生態制劑中的有益菌進入水體后,發揮其氧化、氨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固氮等作用,迅速分解養殖動物的排泄物、殘存飼料、動物殘骸等有機物,有效降低了水體氨氮和亞硝酸鹽濃度。有機物分解有機物分解后的鹽類為單細胞藻類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單胞藻類生長繁殖提供營養而單胞藻類的光合作用又為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及養殖生物的呼吸提供了溶解氧,構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維持和營造了良好的水質條件,能夠長期保持水質的穩定,達到水肥、穩定,從而有利于養殖的水產品健康生長,同時也可以使養殖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有益藻類增多。
防病養殖水體中施放了微生態制劑的有益菌,其不僅競爭排斥病原菌,維護水中微生態菌群的生態平衡,避免水生生物遭受致病菌的侵襲而發病,而且還可以產生含有抗菌物質和多種免疫促進因子,活化機體的免疫系統,強化機體的應激反應,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和提高存活率。
如需要產品及技術服務,請撥打服務熱線:13659219533
選擇陜西博泰達水處理科技有限公司,你永遠值得信賴的產品!
了解更多,請點擊hapath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