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膜蒸餾技術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8年,吳庸烈綜述了膜蒸餾及其相關的膜過程、揮發性溶質水溶液的膜蒸餾,微孔膜的透過蒸發和蒸發吸收等膜過程的發展、機理和應用等情況。1991年余立新等使用北京塑料研究所提供的孔徑0.3μm、膜厚80μm的聚四氟乙烯微孔膜對古龍酸水溶液進行蒸餾濃縮。結果發現這一方法是可行的,并得出結論是膜蒸餾可用于熱敏性物質水溶液的濃縮,并能很好地發揮該過程低溫濃縮的優勢。機理研究方面,1999年,李憑立等進行了膜蒸餾傳質的強化研究,提出了傳質通量因子的概念。
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有關于氣隙式膜蒸餾的研究報道,而且理論和實驗研究比較少。盡管與直接接觸式膜蒸餾相比,氣隙式膜蒸餾通量低,但是因其熱效率相對高而且能耗少,冷卻水與凝結水分開,各行其道。所以在制取超純水和含揮發性物質時,有著直接接觸式膜蒸餾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氣隙式膜蒸餾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1989年,Gostod采用PTFE膜,以乙醇水溶液為實驗物系,對含易揮發溶質水溶液的空氣隙膜蒸餾作了研究,提出用分離因子的概念來表示揮發性溶質的提純程度,初步探明了揮發性溶質水溶液膜蒸餾的規律。2000年,閻建民等對氣隙式膜蒸餾傳遞過程進行研究,他們測定膜兩側流體的溫度、流量及料液濃度對膜通量的影響,并從理論上描述了傳熱、傳質過程,建立了可以預測膜蒸餾通量的數學模型,實驗結果與模型預測吻合較好。2002年,丁忠偉等采用模擬計算和實驗的方法對直接接觸式膜蒸餾(DCMD)和氣隙式膜蒸餾(AGMD)過程進行了比較研究,模擬計算及實驗結果表明,AGMD中的氣隙構成了過程的主要阻力,使得跨膜溫差遠小于膜兩側流體主體溫差,在AGMD中隨氣隙厚度的增加膜通量是下降的,隨氣隙厚度的增大,下降速度有所減緩,為提高AGMD的膜通量,減少氣隙厚度是有效手段之一。
膜蒸餾技術主要的房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研制分離性能好,價格低廉的膜。目前之所以膜蒸餾與其他分離技術相比較競爭力不強,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用于膜蒸餾的膜成本較高。迫切需要研制出具有良好分離性能而且價格低廉的膜以適應膜蒸餾的發展。
(2)完善機理模型。機理模型是進行過程優化及設計計算的理論指導。雖然許多研究者已經從不同角度對膜蒸餾的機理進行了研究,但仍存在著不少缺陷,有必要加以進一步完善。
(3)提高熱量利用率。膜蒸餾是具有相變的、需要消耗熱量的過程,熱量利用率是它的一個重要技術經濟指標。膜蒸餾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因熱傳導造成的熱量損失,如何減少這部分熱量損失,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4)發揮常壓低溫脫水的優勢,開展應用研究。研究表明重點應用是熱敏性物質水溶液的濃縮。另外,膜蒸餾過程簡單和設備技術要求不高等特點,很適合于小規模的鹽水淡化,這對偏遠地區及野外作業人員解決飲用水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5)和其他過程的結合。膜蒸餾可與其他分離過程相結合,以提高分離效率如反應與蒸餾的集成、滲透蒸發與膜蒸餾的結合。
(6)加強對減壓膜蒸餾的研究。在四種膜蒸餾方式中,減壓膜蒸餾的通量相對較大,而且操作過程中膜不易損壞,下游側的阻力也較其他三種小。